看見溫度的聲音 — Living Sound Expanding the Extramusical

看見溫度的聲音 — Living Sound Expanding the Extramusical


閃著五光十色霓虹燈的紅色開放式包廂裡,一群人手持麥克風,看著電視銀幕上的影片及歌詞盡情地唱歌跳舞,這不是 KTV,而是台北當代藝術館「超音樂 ‧ 異聲驅動」展覽的開幕典禮。背景為藝術家江忠倫的錄像作品《無人樂隊#當代館》,帶頭表演的人是當代藝術館的工作人員,歌詞則是描述工作人員自身的工作場域和經驗,江中倫說:「在大家盡情歡唱的同時,我的創作獲得了最完美的詮釋。」


「超音樂‧異聲驅動」為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當期展覽,策展人楊依欣說:「這場展覽雖然是從聲音出發,但有一些作品並不是直接的從聲音出發,而是從社會參與、個人參與,去思考聲音不同的可能性。」他邀請國內外六位藝術家:王虹凱、江忠倫、莊偉、楊嘉輝、咖容琳娜 ̇ 布瑞秋拉 Karolina Bregula、奈鳩‧布朗 Nigel Brown,透過視覺呈現或抽象連結,帶領觀眾重新思考社會、政治、文化。展期自 4 月 27 日起至 7 月 7 日止。
連結聲音與台灣歷史
第一個展間為王虹凱的作品《甜小調練習》,漆黑的展間播放麻豆地區學生進行一系列的「musicking」音樂生成工作坊,從現代在地人的角度,重返並再詮釋製糖產業勞動者的音樂社會生活史。沿著展覽走廊前行,就能看到,奈鳩•布朗的《聲響象徵:建成國中鐘樓》,作品以當代藝術館旁建成國中的鐘樓為創作起點,由藝術家帶領學生共同敲響做為象徵物而從未被使用過的校鐘,奈鳩•布朗說,他希望透過鐘聲讓學生可以與社區創造共同連結,讓學生重新理解鐘和鐘聲作為日常的指引和紀律的象徵性。
走入聲音的純粹
楊嘉輝「消音狀況」選擇拳擊及舞龍舞獅的場景,這兩個原本應該是充斥著歡呼聲與尖叫聲的場合,他卻選擇去除吵雜的背景聲,帶領觀眾聆聽純粹的拳擊聲及舞龍舞獅聲。以拳擊及舞龍舞獅「靜音不是沉默(或消聲)」的概念,讓我們思考在聽到的最大聲及最小聲的狀態中,聲音還有什麼可能性,有意識地揭露出不同聲音層的優先級,來重新詮釋和理解聲音的情況。
用聲音為社會發聲
展內的最後一件作品為咖容琳娜布瑞秋拉以展覽剩餘物所製作的《噪音樂器》,此樂器在展示的過程中可借給人們在抗爭示威中製造噪音所使用。策展人楊依欣說,這件作品完整度取決於展覽結束前,是否有觀眾會將樂器借出,完成作品的政治性,藉由作品的參與式行動來擴大藝術品的價值。

文編 / 張婕妤 美編 / 謝佳樺 圖片來源 / 網路

返回TCNEWS VOL. 35看更多精彩內容

TCNEWS線上電子雜誌( 線上瀏覽E-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