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石子在我們不知不覺中以各式各樣的方式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傳統的工藝被注入新的靈魂,同時也還是保留著那些美好回憶。
磨石子的形成與製作
磨石子之所以被其他工法取代,與它製作過程的費時脫不了關係。首先,工人必須將水泥砂漿粉光鋪平打底;接著,依照設計圖案放上銅條作為模具;下一步則是將水泥與碎石攪拌均勻並填入模具;待3天後鋪面硬化,將磨石器加水打磨至表層光滑,再以水泥漿加石粉填補空隙,重複打磨數次後,等待風乾;最後,將表面拋光上蠟,才算是完整的磨石子地板。
傳統建築工藝的興衰與轉型
磨石子,這項在臺灣50~70年代被廣泛運用的建築工法,是過去人們生活中的美好記憶。隨著建築工法日趨多元,磨石子漸漸沒落。為了不讓傳統技術失傳,迪化二 0 七博物館特別收集了全臺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磨石子圖案與作品,期盼讓更多人欣賞這項傳統工藝的美好。對於這項工法,它不再只運用於建築,它還能成吊飾、壁畫等作品。新生代藝術家用行動告訴我們,也許未來無法再從建築裡看到磨石子,但它們會以嶄新的面貌融入新世代。
磨石子,總能以不同的樣貌出現在生活
在這次的展覽中,可以發現磨石子表現的型式十分多元,像是有些家庭認為磨石的年份值得紀念,就會將磨石的年份刻劃在地板上。而最常被表現的元素,非變幻莫測的幾何圖案莫屬。層層交疊的幾何圖案,搭上不同色調,讓地板彷彿有了生命般,活潑生動了起來。
走出戶外,可以發現在歷史悠久的公園裡,往往也有磨石子的蹤影—磨石子溜滑梯,或許不像近代溜滑梯光鮮亮麗,卻具有令人難以忘懷的時代感,對於有一定年紀的臺灣人,那才是最有味道、最道地的童年玩物,看似老舊,卻彌足珍貴。
磨石子建築物逐漸稀少,所幸有一群熱愛傳統工藝的藝術家們,決定將這項技術運用至飾品製作上,於是在項鍊、耳環……等製品,都開始能看見磨石子元素的出現,而當它們縮放進體積小的物品上時,似乎別有一番懷舊風味,看起來更加復古可愛。磨石子,並沒有消失,而是被賦予了新的靈魂,以全新的樣貌延續這門工藝,同時保留這些令人懷念的美好。
編輯/蔡力為 美編/馬宜嫻 圖片來源/蔡力為
TCNEWS 線上電子雜誌 (線上瀏覽 E-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