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中介社會—混沌邊界—王連晟個展

機器中介社會—混沌邊界—王連晟個展


在這個日漸趨近模式化的世界,個人美感與創造力的培養越顯重要,因此由身為台灣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背負起推動臺灣現當代藝術之責,定期舉辦「台北美術獎」的計畫,除了扶植臺灣當代藝術創作人才,更致力將藝術普及於大眾之間,其中2018臺北美術獎首獎得主─王連晟,終於在北美館展開首次個展。

王連晟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是一名數位藝術創作家,作品結合富科技感的互動裝置及巧妙的運用科技,使用程式即時生成的影像、運算出的聲音,以數位媒體作為媒介呈現作品,讓人感受一種特異的身體感知。2018年,以作品《閱讀計畫》獲得台北美術獎的首獎,曾獲得如台北數位藝術節互動裝置類首獎、台北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英國流明獎雕塑類首獎等,此外,也在國際知名藝術節展出,是現今臺灣相當優秀的一名當代藝術創作家。

王連晟此次個展「混沌邊界」,位於北美館地下樓的E、F展覽室,創作靈感源自「混沌理論」,意指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看似隨機、毫無關係又互不影響,但始終隱隱約約地遵照著某種規律運行著,此理論常被用來探討動態系統,將無形的事物轉化為數據,再予以預測合理的解釋。王連晟將這個充滿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社會,視為混沌,並試圖從複雜的人類社會中,釐清科技與人類之間的權力與意志關係,以新媒體呈現兩者之間,相互交纏、影響的模糊邊界。藝術家以五種自動運行的裝置,描繪在「機器中介社會」裡人、機互動的景象。

《地平線—海洋》、《球形—太陽》、《垂直線—森林》透過搜尋關鍵字而產出的大量網路圖片,經由程式自動判斷校正,製作成動態影像,搭配漸強漸弱的聲響,投射於暗室裡的大屏幕上,基於網際網路的共享本質,和經過機器「抽象」執行過程,與觀者心靈產生碰撞。《地平線—海洋》即是將搜索而來的每一張大海地平線,對齊於同一線上,並連續播放,塑造出雖然在不同時間、地點、又或許是不同人拍攝的海平面,經網路與程式運作,自動創造出一個作品,也造就一股共同感;《球形—太陽》以同樣的手法呈現,重複播放千變萬化的太陽空拍,恆星刺眼的圓形外觀,對視覺帶來強烈的衝擊;《垂直線—林》高山森林蓊鬱且神祕,不同張挺立的林木,在屏幕中央形成的一條垂直線,貫穿整個動態影片,感受線條變化的藝術 。

《工蜂》在一片草皮、燈光昏暗的停機坪上,散落幾架無人操控的飛行器,像自然界中,沒有自我意志、汲汲採蜜的工蜂,他們依循設定好的程式,不定時起降,或是運用展區中的隨機資訊轉化數據,間接影響展區內的其他作品,藝術家藉此暗喻世界上,為了政治或營利,利用監控和宰制,來達成目標的人。《人造瀑布》是一座無限循環、彷彿機械永無休止的爆米花輸送帶,爆米花由PLA玉米澱粉經3D列印製而成,圍觀冷漠的機器,卻還能聞到令人熟悉的爆米花焦香味,令人有一種反差感。連接在一旁的溫室, 裡面有著循環系統栽培的基改玉米,藝術家建議用基因改造的玉米,實現「零廢棄」的理想,也揭示生產的工業化,屬科技應用的本質。

《召喚者們》在忽暗忽明的燈光下,一隻單擺感應裝置,在兩個相向的手機間遊蕩,六座相同的裝置分布在展區一旁,閃爍的手機螢幕中,各自搜索著六大宗教,在網路上找到的資訊,逐字顯示在兩面手機螢幕上,搭配電腦打字的聲音,像是招開一場數位的降靈儀式。《均等計畫》大屏幕上投映著台灣股市的走勢圖,結合藝術家設計的人工智能,呈現對某些個股的漲跌預測。計畫核心是開放原始架構碼建構,開放觀眾免費下載,提供數據給機器學習、參考,成為影響程式的一環。藝術家試圖鬆動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消弭貧富差距的「均等」,是一場人類心智與機器運算的博弈、交鋒。

王連晟以數位科技切入人、機間的混沌邊界,到底是我們的意識在操控著機械媒體,還是意志漸漸隨著發達的科技變質,遊歷完一系列創作,提醒著我們必須要在時時變化、進步的社會生活中,保有自我,對一切事物有一貫的思索與責任。

參考資料:
https://500times.udn.com/wtimes/story/12672/6040628
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page.aspx?id=696&ddlLang=zh-tw

編輯:何宜璇

TCNEWS VOL.46更多精彩內容

TCNEWS VOL.46完整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