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涼爽的十一月中,踏入系館,你是否曾被陳列於展示櫃中一套套服裝吸引著目光,而這一系列大膽顯眼的設計,便是陳盈嘉學長的作品。這次TCNEWS 特別採訪到了今年Tokyo New Designer Fashion GrandPrix 中獲得佳作的陳盈嘉學長,請他來跟我們談談他的參賽歷程。
參賽機緣
一切機緣都是因為畢展,當時日本文化服裝學院的老師來台擔任這一屆畢展的評審,便透過系上告知這個比賽,並鼓勵大家參與。當時,正值台灣紡拓會的新人設計獎的準備期間,許多系上學生都投入心力,將此次畢展的作品投稿參賽,而學長在準備台灣設計新人獎的同時,也報名了這個比賽。
比賽分為業餘組跟職業組,業餘組多數為設計相關領域的學生參加,準備一套衣服即可 ,學長此次的參賽服裝便是由畢展的其中一套稍做修改;而職業組則多半為擁有自己品牌的設計師,需準備一系列的設計報名參賽。
第一階段須準備參賽的機械圖、服飾畫並貼上材料,填寫參賽資料報名參賽(六月底)。收到入圍通知(七月初)後便進入第二階段,大約有三個月的時間(七月至九月)讓入圍者將衣服製作出來。衣服製作完成後,便以郵局國際快捷的方式寄去日本,寄送的過程當中,參賽單位透過標準的作業程序將每一個piece 編號、別上名牌,並以表格記錄下來,因此不用擔心在寄送的過程中作品零件遺失。在presentation 的前幾天會有個fitting,由模特兒實際穿上服裝呈現著裝效果,並由設計師稍作調整。在9/14 當天,學長遠赴日本向五位評審介紹自己的作品。當天比賽名次便被討論出來,但為了配合東京時裝周,實際名次將於10/19 的東京時裝周服裝秀上公布並頒獎。
國際參賽者的弱勢
除了日本學生外,雖然國際參賽者數量不少,但入圍者大多為日本學生或者在當地修讀服裝相關的台灣、韓國、越南、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國際學生,因此陳嘉盈學長與另一位韓國學生為少數真正跨海來參加比賽的國際參賽者。然而在比賽過程中,國際參賽者擁有的與作品接觸時間其實更少,不但要提早將作品寄至日本,更要在呈現的前一天才能親眼見到模特兒的著裝效果,比其他參賽者少了許多時間修改作品,此外,台日來回的交通時間跟費用負擔,在過程中也增添了些許不便。不過,為了避免英文口音的不同,比賽單位特別提供了中日翻譯,讓評審更能清楚地了國際參賽者的設計理念。
台日學生在設計上的差異
在十一月初的分享會中,學長還貼心地透過這次的經驗,向學弟妹分析有關這次的參賽技巧,有鑒於Tokyo New Designer Fashion GrandPrix 為學生性質的比賽,注重概念性而非成衣性質,因此更能看出日本學生與台灣學生在設計上的差別,日本學生的作品多半風格明顯,用色大膽豐富,服飾畫更是以誇張華麗的方式呈現。除了比例配置的很好、技法特別之外,更偏好採用特殊材質,以少見的輪廓及立體造型來吸引目光。
學長還提到,因為這個比賽在台灣的知名度不高,本以為自己是唯一的台灣參賽者,沒想到意外在presentation 中認識另外兩位在日本就讀研究所的台灣參賽者。兩人在台灣唸完大學工作一段時間後,為了追求自己的目標而赴日進修。雖然兩位的年紀跟學長相差甚遠,卻也因此獲得許多人生經驗。比賽回台後,學長正準備入伍當兵,當提及了未來規劃時,學長說,日本的設計領域中競爭激烈,進入一間公司更是需要經過層層面試。目前計畫當完兵之後,先在台灣或大陸上海工作一段時間後,再準備出國念研究所。
在訪問的過程中,盈嘉學長不斷地鼓勵我們去實習,除了系上提供許多實習資訊外,也建議學弟妹們自己積極去爭取有興趣的實習。學長大學時期在許多大大小小的公司實習過,從周裕穎學長(品牌just in case)的工作室,到潤泰全球旗下的品牌網購平台。在歷經許多實習經驗過後,學長還是希望留在時尚與設計的產業工作,比起在一間大型公司中當一個小螺絲釘,學長更偏好在一個擁有國際視野的小工作室工作,即便是從設計助理做起也無妨,只要每季設計新的服裝系列能出國參展就夠了。況且相較而言,小工作室更有機會了解整個產業的運作。
編輯/黃珮華 李佳穎 美編/王姿穎 圖片提供/陳盈嘉
TCNEWS 線上電子雜誌 (線上瀏覽 E-Magazine)
[fb_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