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久保玲:在破壞與重建之間,織出女性的無聲革命–她用衣服顛覆定義,也用沉默吶喊自由

川久保玲:在破壞與重建之間,織出女性的無聲革命–她用衣服顛覆定義,也用沉默吶喊自由


在時尚這場聲色喧囂的盛宴中,川久保玲(Rei Kawakubo)選擇沉默最尖銳的方式改變了世界。她用衣服作為語言,挑戰傳統、顛覆美學,編織出一場屬於女性的無聲革命。她從不試圖取悅觀眾,而是以堅定的態度,將破壞與重建之間的張力化為女性自由的象徵。

一、為「不聽話的女人」設計服裝,自學成才的設計之路

川久保玲1942年出生於東京,自小受西方思想與自由教育影響,對傳統性別角色始終抱持懷疑。她大學主修藝術與文學,畢業後曾在紡織公司任職,卻因感受到現成服裝的局限,開始親自設計衣服。

1969年,她創立了Comme des Garçons,取意「像男孩一樣」,宣告她不願為傳統女性形象服務。她設計的是寬鬆、不對稱、不強調身體曲線的服裝,為那些不願被社會定義的「不聽話的女人」提供全新的選擇。

 

「我設計的衣服,是給那些不需要取悅誰的女人。」川久保玲用沉默的力量,讓女性擁有穿上自由的可能,讓身體成為抵抗規範的堡壘。1970年代末,她在日本迅速崛起,「黑衣烏鴉族」蔚然成風,Comme des Garçons成為叛逆精神的象徵。

 

二、設計不是討喜,是挑戰

1981年,Comme des Garçons首次登上巴黎時裝週,伸展台上的破洞、撕裂與黑色,令西方媒體震驚,有人譏諷這是「廣島之奇」。但川久保玲無意取悅任何人,她想提出問題,而不是給出答案。

她質疑傳統審美,模糊性別界線,將殘缺、未完成、變形推上伸展台,挑戰世人對美的刻板想像。服裝,不再是塑造曲線的工具,而是思想的延伸,是拒絕被定義的宣言。

1997年,她推出《Body Meets Dress, Dress Meets Body》系列,在衣服內填充異形墊片,在不相干的地方突出讓身體呈現奇異變形。有人質疑醜陋,但川久保玲用作品反問:為什麼身體必須符合常規?設計的價值,不在於被理解,而在於迫使觀者重新思考自身與世界的關係。

三、創新與破壞的勇氣

對川久保玲來說,創新意味著破壞。她從不依賴過去的成功,每當風格被模仿,她便主動否定自己,開創新的可能。從黑色主義到解構主義,從性別模糊到身體變形,她一再拓寬時尚的邊界。

不只是設計,她也挑戰整個產業的運作方式。她拒絕個人明星化,讓Comme des Garçons成為一個以創意為核心的王國。2004年,她創立Dover Street Market,將零售空間變成藝術與時尚交融的場域。

川久保玲的影響,深遠且無聲。馬丁·馬吉拉(Martin Margiela)、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拉夫·西蒙(Raf Simons)等設計師,都從她的破壞與重建中汲取靈感。2017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為她舉辦回顧展,以「Art of the In-Between」為題,致敬她在兩極之間開闢新世界的勇氣。

在破壞與重建的夾縫中,川久保玲織出屬於女性的自由。她用衣服顛覆定義,用沉默吶喊信念。即使無聲,她依然讓世界聽見——真正的自由,源自無所畏懼的存在。

                                                                                                                       文編 : 陳盈孜

 

TCNEWS VOL.58更多精彩內容

TCNEWS VOL.58完整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