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館一處空間裡,翻閱著每個人的小日子。「溫暖紀錄臺灣土地上的小人物,讓未曾留心的生活小細節顯現」,《小日子》這本雜誌全名《小日子生活誌》,或許你曾在便利商店或是誠品的書架上看過,留白的簡約設計,有品質厚度的紙張手感,貼近身邊日常的文字溫度,以獨立雜誌的姿態持續往高處走。
小即是大 少即是多
以生活風格為主題的每一期的雜誌都是極為細微的題目,像是在創刊號「我們喜歡吃早餐」,這些極小隱身在我們生活中的關切事物,早餐吃什麼,台灣哪些景點好拍照,餐車的介紹等,而發行人劉冠吟這麼說:「最無聊的事情,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但要把小題目做好其實是有些難度,如何將生活瑣碎的事物延伸的有趣,有趣的同時又該如何將比較嚴肅的部分放進去思考,像是有提到的餐車型態,工作時間長,又要很早起備料,並在各地擺攤,當從小細節看人生百態,可以看見那些小日子背後大環境的掙扎,年輕人只好打造了各種的創業型態。而或許生活中的這些小事,其實是填滿自己也平衡生活的重要元素。
雖然面對紙本市場的萎縮有些沮喪,但對劉冠吟來說,有閱讀的存在,就會有價值,而這些價值不單單是文學,還有媒體,因此小日子會不斷去確認更新雜誌介紹過的店家及旅遊景點,同時官網和平台的所有報導不要求授權,不追求一窩蜂,而是資訊消化後由小日子的清新風格產出,這是對讀者負責的表現,也是對雜誌品質的堅持。隨著越來越多的雜誌期數,出版過程不斷想像讀者模樣和修改方向,《小日子》決定舉辦各類演講去貼近讀者,邀請差異性大的講者,去面對面實際觀察怎樣的人會願意出門來聽演講,也從穿著傳達的形象,或是演講裡問問題中的談吐,慢慢去給定各個讀者輪廓,再慢慢擴張方向。
小事做到極致
《小日子》往高處走的每一步都很堅穩,現在甚至是有了自我品牌的創立及電子商務平台。平台上擺放一些雜誌裡介紹過的受訪者故事,或是一些設計新秀的作品,還有《小日子》設計的包款和紙膠帶等,以及躍出紙本網路外的實體飲品店,將品牌精神極大化去提升知名度,所有產品都是一種媒體,一份思維。也因此吸引到海外的市場,像是香港讀者曾問:「你們台灣人的生活真的跟雜誌描述的如此悠閒緩慢嗎?」劉冠吟笑著坦言有點招架不住這些問題。因而在未來計劃和台灣設計師合作開旅館,擺放一系列雜誌展示,讓海外讀者體驗台灣的生活情調。
往高處走的過程或許充滿雜音,但在劉冠吟溫暖堅毅的身上看見《小日子》突破高度的成長,以及成為華文世界的領導品牌的野心,讓海外影響力再提高,當提到生活型態時可以讓讀者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小日子》這本雜誌。
劉冠吟也親切的說每一期會收兩位實習生,希望培養音樂電影的品味,具備寫文章跟拍照能力,可以寄履歷,一起為你我的小日子努力。《小日子》保留現今台灣美好的模樣,或許在動盪持續改變的未來,我們能夠藉由這本雜誌去想念那些俱有生活感、能真實感受的小日子,學習專注於更多美好的細節。
文編/ 張藝鏵 陳家琳 美編/鍾惠欣 圖片來源/ 舒馨宜
TCNEWS 線上電子雜誌 (線上瀏覽 E-Magazine)
[fb_button]